微生物肥料的應用剖析
時間:2022-06-25 11:38:00
導語:微生物肥料的應用剖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概述了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使用方法及使用條件,以期為微生物肥料在農產品生產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生物肥料;農產品生產;應用
隨著能源、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在我國日益受到重視,以及可持續(xù)農業(yè)戰(zhàn)略的實施和無公害有機綠色農業(yè)食品的興起,研究新型微生物肥料代替化學肥料,并以其能減少肥料用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活化土壤有機質、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等優(yōu)點而逐漸被人們認識和廣泛的應用[1-2]。
1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微生物肥料是指有一種或幾種有益微生物、培養(yǎng)基質和添加劑配制而成的具有生物性的肥料。微生物肥料處理除包含固氮菌類、磷細菌、鉀細菌等活性微生物外,還含有調節(jié)植物生長的多種調節(jié)劑、氨基酸等。因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微生物具有非常大的優(yōu)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提高化肥利用率。長期增施大量的化肥,土壤中會殘留大量未被利用的化合態(tài)磷、鉀元素。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與化肥,可以分解土壤中的化合態(tài)的磷、鉀等元素;增加土壤氮素含量[1]。二是協(xié)助作物吸收營養(yǎng)。豆科植物利用微生物肥料中的根瘤菌在根部形成根瘤,空氣中的氮可以被根部的根瘤菌類菌體轉化成氨,進而轉化成谷氨酰胺和谷氨酸類等植物能優(yōu)質氮素,從而被吸收利用[3]。三是刺激和調控作物生長。因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可以產生對植物有益的代謝產物,如生長素、吲哚乙酸、多種維生素、赤霉素、氨基酸等[4]。一些微生物肥料可活化土壤養(yǎng)分,由此刺激和調節(jié)作物生長,使植物生長健壯,改善營養(yǎng)狀況,促進增產[3,5-6]。四是降低、減少植物病蟲害。因植物的過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苯甲氨酸解氨酶、幾丁質酶等被微生物肥料誘導參與植物防御反應,利于防病、抗病。有的微生物種類能產生抗菌類物質,有的則可以在植物根區(qū)形成優(yōu)勢種群,使病原微生物難以生長繁殖而降低了作物病蟲害的發(fā)生。五是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微生物肥料可增加農產品有效營養(yǎng)成分,如面粉中的面筋含量,大豆中的油脂含量、蛋白質含量,蔬菜瓜果中的維生素、糖的含量。有關試驗表明,微生物肥料不僅能使糧食作物增產10%左右,果菜類增產15%左右,而且還可使產品外觀有較大改善[1-2]。
2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
微生物肥料中含有的活菌,只有進入土壤后才能發(fā)揮作用,而且生長繁殖有一定的碳、氮要求。因此,提倡早施微生物肥料,施后土壤要保持濕潤。一是根瘤菌肥。主要在豆科植物播種時用于拌種,一般使用量為7.5kg/hm2。二是解磷菌肥。在豆科作物上使用效果更好,其既可作拌種劑,又可與有機肥一起作基肥施用,一般宜早用,用量為15kg/hm2。三是解鉀菌肥。既可作拌種劑和蘸根劑,又可與有機肥一起作基肥施用,一般宜早用,用量為15kg/hm2。
3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條件
針對微生物肥料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一些爭議,即微生物肥料是否可以代替化肥的作用。有的研究認為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另有研究認為其無法替代化肥。微生物肥料與化學肥料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單一長期施用其中的一種肥料,效果都不理想[1-2]。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應將二者有機結合,混合施用,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且發(fā)展前景廣闊。但微生物肥料在具體應用中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由于微生物肥料本身的特性,在購買微生物肥料前,應向銷售單位索取產品的生產資質、使用說明材料及產品的檢測報告,明確產品的特點、功效、作用和施用方法,特別是產品使用的注意事項,以求正確施用,促進增產、增效[1-2]。二是微生物肥料的水分含量、pH值、溫度、載體中殘?zhí)呛?、包裝材料等對其活性的影響特別敏感。因此,在貯運時要注意環(huán)境條件的控制。當水分過高時,容易滋生霉菌,繼而造成種子霉爛;當溫度過高時,產品中的微生物數(shù)量急劇減少,繼而失去活性;產品凍融或反復凍融也容易造成產品中活菌數(shù)量的劇減[7]。應盡量避免微生物肥料被日曬雨淋,宜放置在相對恒溫、干燥處,切忌反復凍融和曝曬[7]。三是適用作物和適用地區(qū)的局限性也是微生物肥料的一個重要特征。每一種微生物肥料都有其所對應的適用作物和地區(qū)。在購取時,應該檢查其生產資質,或者是田間試驗報告[8]。同時,在使用過程中,減少微生物肥料在陽光下的暴露時間,以避免紫外線殺死肥料的有效微生物;在施用過程中,避免微生物肥料與強殺菌劑、種衣劑、化肥或復混肥混合后長期存放,以免降低施用效果[7]。
- 上一篇:秸稈直接還田應用剖析
- 下一篇:耕層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