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全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5:2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海經(jīng)全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 行政侵權(quán) 精神損害 國家賠償 立法完善
2010年底我國新修訂的《國家賠償法》將精神損害支付賠償金納入其中,并且對于相關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通過賠償方式來減少受害一方精神痛苦的目的,是對我國《國家賠償法》的進一步完善,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大進步。
一、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shù)暮x
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首先是精神損害賠償,所謂精神損害是指公民由于侵權(quán)人的侵權(quán)行為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傷害和損失,最終表現(xiàn)為精神痛苦。而精神損害賠償則是指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quán)利受到了不法的侵害,導致當事人在人格和身份利益受到精神痛苦,要求侵權(quán)人采取財產(chǎn)賠償?shù)姆绞絹磉M行救濟和補償受害人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其次是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這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quán)時,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侵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quán)益所造成的精神損害。
新修改的國家賠償法第35條明確規(guī)定:“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quán)行為影響的范圍內(nèi),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從上述法律條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國家設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對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對受害的行政相對方給予精神撫慰金,并對侵權(quán)人給予了一定的懲罰,能夠更好的保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更好依法行使職權(quán),防止權(quán)力濫用。因此,我國確立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行政賠償精神損害賠償?shù)牧⒎ìF(xiàn)狀
(一)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新修改的《國家賠償法》在第35條中對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給予了明文的規(guī)定:“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quán)行為影響的范圍內(nèi),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本唧w主要從以下四方面進行了限制:
侵權(quán)行為方面,在新的國家賠償法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當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實施了上述第3條和第17條中的內(nèi)容受害人方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公民的權(quán)利方面,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是由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實施了侵權(quán)行為給受害人的人身權(quán)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這包括生命健康權(quán),人身自由權(quán),名譽權(quán)等。
損害程度方面,由于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賠償,他是精神損害,是很難用實際情況進行計算和估量的,因此,明確侵權(quán)行為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的程度,是確定賠償金額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權(quán)利主體方面,在新國家賠償法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quán)利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則沒有權(quán)利提起,這是因為這種賠償是針對精神損害,而法人和社會組織不是真實的人,當然也就沒有感知能力。
(二)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藴式缍▽τ诰駬p害的賠償,他不同于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可以通過司法鑒定進行界定,從而確定明確的賠償標準。新的國家賠償法中雖然是明確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到了賠償?shù)姆秶?但是在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中,只是做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沒有給出具體的賠償標準,也沒有對最高賠償數(shù)額的問題給出相應的司法解釋和規(guī)定。這就決定了在具體的司法實際中,法官在面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陌讣懈l(fā)揮自己的自由裁量,針對具體的情況和當事人的實際進行賠償金額的確定,這也是在今后的司法實踐和立法中所應該彌補的地方。
三、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shù)木窒扌?/p>
(一)精神損害無法認定以及精神損害“嚴重后果”的認定不明確在新國家賠償法第35條明確規(guī)定了: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quán)行為影響的范圍內(nèi),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然而,在實際的司法實務中,我們面臨的事具體的個案,對于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認定就是要面臨的大問題,他不同于人身損害,往往出出現(xiàn)受害人認為自己受到了精神損害,但是法院對其精神損害無法認定,導致其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埱蟛荒苋繚M足,對于精神損害嚴重后果的認定更是無從談起,何為嚴重后果,司法界也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就使得在司法審判過程中界定不明確,無法考慮賠償金的問題。
(二)雖然新國家賠償法增設了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條款,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撫慰金的支付數(shù)額和支付的范圍隨著司法的發(fā)展和進步,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申訴人在對自己的精神損害提起請求的時候,法院也要酌情考慮案件的實際情形做出裁決,給予受害人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是,現(xiàn)實往往出現(xiàn)的情形是,受害人認為自己受到的精神損害程度已經(jīng)達到了法律規(guī)定的支付撫慰金的情形,然而考慮到法官的自由裁量和個案的實際情況,很難滿足受害人的請求,導致了申訴,上訪情況的出現(xiàn)。
(三)對于實際的賠償形式法律雖然明確規(guī)定了侵權(quán)行為人要對受害人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但是對于在什么情形,什么方式實施上述行為沒有給出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假如侵權(quán)方?jīng)]有對受害方給出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的賠償方式,法院是不是會對侵權(quán)行為方給出相應的處罰,這在法律上也是空白。
(四)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標準方面由于法律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這就決定了司法機關在對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認定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自由裁量權(quán),但是在現(xiàn)實審判中,往往出現(xiàn)法官主觀臆斷的情形,沒有根據(jù)實際情形和法律的依據(jù),給出相應的賠償標準。
四、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shù)牧⒎ㄍ晟?/p>
(一)從新國家賠償法第三條和第十七條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賠償?shù)臈l件僅限于人身自由的保護,而忽略了對公民其他權(quán)利的保護我認為可以借鑒我國民事賠償中精神損害賠償和西方國家的賠償方式,具體應該在三個方面給予賠償:首先是生命健康權(quán)。因為生命健康權(quán)是人身權(quán)中最基本的權(quán)利。侵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權(quán)不僅對公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一定的痛苦,而且給受害人的家屬帶來了精神損害,理應設在賠償范圍之內(nèi);其次是侵犯名譽權(quán)。在之前的國家賠償法中指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公務的過程中侵犯了公民的名譽權(quán),應該在侵權(quán)行為發(fā)生之后給予受害人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當這些方式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損害時,就需要國家對受害人給予財產(chǎn)補償;最后是侵犯姓名權(quán)和肖像權(quán)。
(二)針對國家賠償法的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有兩種主要方式一是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二是精神撫慰金。法律中還明確規(guī)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quán)時由于不法侵害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quán)益造成精神損害的,應該為其“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當造成嚴重后果時,需要賠償精神撫慰金。對于精神撫慰金,我認為在今后的立法實踐中要具體進行規(guī)定,具體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確定精神撫慰金的標準:
第一,請求精神撫慰金的主體。在現(xiàn)實中,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不法侵害,給被害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是同樣也給受害人的家屬造成了一定的精神痛苦,如果出現(xiàn)這種同時提出精神撫慰金的請求,就會導致混亂。因此,請求精神撫慰金的主體必須是受害者本人,而不應該再對受害人的親屬給予二次補償。
第二,考慮受害人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如果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精神賠償撫慰金忽略了受害人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往往會產(chǎn)生差距,導致受害人所在地的法院在審理案件確定賠償標準的過程中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進行一刀切而忽略了其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往往顯得比較盲目。
第三,適用精神撫慰金制度要遵循一定基本原則。首先要遵循撫慰為主補償為輔的原則,當侵權(quán)方對受害人采取的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心里創(chuàng)傷時,國家須對受害人提供一定的精神撫慰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受害人的精神痛苦但是不要盲目的追求精神撫慰金,真正的目的是要達到撫慰心里的創(chuàng)傷。其次是賠償數(shù)額適當?shù)脑瓌t。較之于舊法在實行時,考慮到了國家的承受能力,在國家對受害人造成損害時僅僅實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進行賠償,但是新法較之前加入了精神撫慰金制度,但是我們也要明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設立的重點是要對受害人的精神進行安慰和彌補,是輔的,并非是主要的起支配地位的,畢竟我國仍然是發(fā)展中國家,在確定行政侵權(quán)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過程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賠償?shù)哪芰σc當?shù)氐纳钏胶蛧业慕?jīng)濟發(fā)展狀況相適應。最后是案后及時賠償?shù)脑瓌t,針對之前出現(xiàn)的受害人反復申訴,上訪的情形,在新的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中我們可以看到,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精神撫慰金申請之日起七日內(nèi),依照預算管理權(quán)限向有關的財政部門提出支付申請。財政部門應當自收到支付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支付撫慰金。這就決定了申請人在遞交精神撫慰金申請之日后二十二日內(nèi)邊可以拿到國家撫慰金,因此相應機關應該準確落實,保證撫慰金的及時到位,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quán)益,杜絕申訴上訪事件的發(fā)生。
篇2
關鍵詞:標題 含義 作用 思路指導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總的來說,敘事、寫景、抒懷類文章的標題一般都具有深刻的含義,或者隱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確理解這類文章標題的含義或作用,有助于學生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對標題的分析理解就顯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或作用,也就成了歷年中考考查的一個熱門的知識點。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題型:(一)談談你對文章題目的理解。(二)這個題目有什么含義?(三)試分析題目的作用(好處、妙處)。(四)給文章加(換)個題目。(五)標題好不好?能不能換另外一個?
一、標題的含義
要分析標題的含義,一般要結(jié)合全文的內(nèi)容、主旨以及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來分析。
解答時,既要答出題目的表層含義,即標題的字面含義,還要答出題目的深層含義,如引申義、比喻義或象征義等。有的標題一語雙關,如《心聲》,文章表層含義是指李京京的心聲,他渴望朗讀課文。而深層含義則是指他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諧,家庭溫暖;渴望親情和友誼,想念爺爺和兒時玩伴;渴望情感的傾訴與宣泄。除此之外,還指作者的心聲,作者希望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關心和發(fā)展機會。解答時既要答出題目的表層含義,還要答出題目的深層含義。我們可用這樣的格式來作答:“既是指(表層含義)……也還是指(深層含義)……”如果題目中運用了修辭,還要還原它的本義再分析作用。
如果標題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會圍繞標題的字面意思來展開敘述,我們應該聯(lián)系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弄清比喻義或象征義,從而領悟出標題的深刻含義。如《變色龍》這個標題,“變色龍”的字面意思是一種善于變色的蜥蜴,而契訶夫的《變色龍》中的“變色龍”是比喻像變色龍一樣的奧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主人公善變(見風使舵)的性格,具有極強的諷刺性。
再如2006年河北中考記敘文閱讀《我看到了一條河》,其中有這樣一題: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問題中的“河”是實實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呢?結(jié)合原文可知,“我”把它當成了最后的機會,堅信自己能贏,并兩次強烈要求停車,這些都能體現(xiàn)我樂于尋找挑戰(zhàn)的性格特點,所以說,“河”比喻的是機會,題目的含義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戰(zhàn)的機會。
二、標題的作用
標題的作用有很多,有的交作對象,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有的交代主要內(nèi)容,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有的交代故事發(fā)生環(huán)境,如孫犁的《蘆花蕩》;有的作為線索(或暗含線索)貫穿全文,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揭示主旨(或暗示主旨),如王劍冰的《絕版的周莊》,“絕版”一在表明周莊的不可復制性,二在表明作者對江南古鎮(zhèn)周莊被現(xiàn)代商業(yè)日漸侵蝕的憂慮,這也就是文章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有的具有象征意義,如《海燕》,海燕就象征著英勇無畏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有的是作者感情和思想變化的觸發(fā)點,如《那條河流》;有的引用古詩,增添文章的詩意(或文學性),如《滿架秋風扁豆花》;有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心靈是一棵會開花的樹》;有的新穎醒目,吸引讀者,如《不吸煙的007》;有的制造懸念,吸引讀者,如2008年江蘇南京中考卷的《田野上的白發(fā)》。
對題目的作用應多角度理解,如《背影》:既作為線索,貫穿全文,又抓住外貌特寫鏡頭表現(xiàn)父子深情這一主旨?!栋㈤L與〈山海經(jīng)〉》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突出了阿長為我買《山海經(jīng)》這件事,又表現(xiàn)出阿長真誠、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還表明了我的感激和懷念。《心聲》一語雙關,表層意思是李京京在課堂上十分渴望讀課文,深層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溫暖,需要親情和友情,也還是指作者的心聲,作者希望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和發(fā)展機會。2008年江蘇南京中考卷的《田野上的白發(fā)》中的“白發(fā)”的作用就有好幾點:(1)“白發(fā)”是全文的敘事線索;(2)“白發(fā)”是母親的形象特征(交作對象);(3)敲盆趕鼠、跪著插秧時的“白發(fā)”,突出母親的辛勞(交代主要內(nèi)容);(4)表達出作者對母親的心疼、對母親的愛和對母親懷念(透露情感主旨)。
三、答題思路指導
1.標題的表層含義
如解釋標題中某個關鍵詞語的含義,或點明文章寫作的對象,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標題的深層含義
結(jié)合全文的內(nèi)容、主旨來分析。如點明中心、揭示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作者感情的觸發(fā)點等。
3.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
作為線索,貫穿全文。
4.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如運用比喻、擬人、雙關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含蓄寓意、言簡意豐、發(fā)人深思、新穎醒目、吸引讀者。
5.表現(xiàn)手法
如象征手法,象征某人或某些品質(zhì),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 教學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好語文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具有重要意義。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教育者全面發(fā)展,語文教學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出路在于深化教改,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教育教學方法的科學研究,力求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掌握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興趣才有動力,強迫學生去學效果可想而知,語文課程本身富于趣味,但筆者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只有很少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很高,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語文教師教學方法不恰當,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了首要任務。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師去培養(yǎng)、去引導,我們首先從導入新課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使學生和老師一起走進多姿多彩的知識天地,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在講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先讓學生說自己知道的描寫春的詩句,學生學習興趣極高,爭先恐后積極發(fā)言,一下子就把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
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我們不只停留在淺層次上,還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美文,向他們推薦好書,鼓勵他們寫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組織學生交流,讓他們由興趣逐漸走向理智型閱讀,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品味,使學生真正喜歡語文。
(二)掌握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后,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這一步的主要任務是檢查學生生字掌握的情況,弄清文章的作者及體裁,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梢圆捎梅纸M式、提問式等,大約需要10分鐘左右的時間。如學習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在學生自讀之前,教師提出:“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幾件事?重點寫哪一件?”這一問題,學生從問題出發(fā)很快就能從課文中找到“阿長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長懂得許多令人厭煩的規(guī)矩”、“阿長的‘大’字,睡相”、“阿長講有關長毛的往事”、“阿長給我買《山海經(jīng)》”5件事,重點寫“阿長給我買《山海經(jīng)》”的事。有些學生可能不會全部找出,但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也會及時理解,有些疑難問題在分組討論后很快就會得到圓滿解決。
第二步:跳讀課文,具體分析
在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教學重點設計一些針對性強、啟發(fā)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到課文中去尋找,把找到的課文內(nèi)容一一詳加羅列,讓學生總結(jié)出一個表現(xiàn)主題,使學生掌握為表達主題選材的能力。以《背影》為例:我們可以抓住“背影”這一線索,讓學生去找全文中所有描寫背影的句子,并告訴學生要跳讀,也就是“一目十行”,并指出看誰找得又快又準。學生找出四次寫父親背影的句子,然后進行分析,讓學生揭示“背影”凝聚著父子間深厚、真摯的愛這一中心。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領悟到什么是圍繞中心選材,從而逐步具備圍繞主題選材的能力。
第三步:精心品讀,賞析文法
這是欣賞能力和譴詞造句能力的訓練。欣賞范圍要要采用下列方法進行品賞:
1.要求學生對文章中重點詞語和精彩句段作出標記,然后精讀圈點。
2.能總結(jié)出文章的寫法特點及材料安排。
3.背誦精彩的片段。
如我們在學習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學生查字典可知道“唯一”的含義是“只有一個,獨一無二”,“奢望”的含義是“過高的希望”,通過對這兩個關鍵詞語的分析理解,對整句精心品讀,學生很容易體會到瑪麗?居里一生對科學的熱愛與追求,以至于獻身科學的崇高的人格美。在整節(jié)課將要結(jié)束時,全體師生懷著對瑪麗?居里無限崇敬的心情,飽含深情地朗讀品味最后兩個自然段。
第四步:通覽全文,點明主題
通過以上課文的分析,文章的主題就明白了,讓學生再回頭通讀一下課文,此時要求學生要把文章中精彩的語段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甚至達到會背的程度。
二、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指導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
(一)以課本的自讀課為范例,教會學生閱讀各種體裁文章的方法。
如以《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為例教給學生“通讀課文理情節(jié)――跳讀課文析人物――精心品讀賞寫法――通覽全文明主題”的小說閱讀方法;以《談骨氣》為例教給學生“通讀課文找論點――跳讀課文尋證據(jù)――逐段分析辨論證――通覽全文理結(jié)構(gòu)”的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篇4
不同游戲類型總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游戲感受,但沒有哪種類型能像RPG(角色扮演游戲)那樣,真正把我們帶進游戲的世界:在《仙劍奇?zhèn)b傳》中,我是李逍遙,為林月如的死而肝腸寸斷;在《天之痕》中,我是陳靖仇,小雪和玉兒讓我左右為難;在《博德之門2》中,我又化身為邪神巴爾的兒子,毅然踏上對抗自己父親的道路……
難怪有人說RPG是最經(jīng)久不衰的游戲類型,因為每一款成功的RPG,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而玩家,就是故事的主角。
在這個炎熱的暑期,又有幾款RPG大作接踵而至。希望它們能讓你我暫時忘記酷暑,進入那個亦真亦幻的世界。
“大宇雙劍”中的軒轅劍又一次出鞘了?!盾庌@劍5》除了傳承該系列一貫的世界架構(gòu)之外,還借鑒古籍《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來構(gòu)建新的故事背景。
游戲主角名為陸承軒,他從小便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因不懂控制而被人們當作了怪物看待。缺乏自信,多疑且不易吐露心聲的他,看來并不出彩,不過據(jù)說他其實是傳說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哦。要想了解他究竟是誰,還是靜待游戲的推出吧。
由于本作涉及到眾多的種族與地理環(huán)境,因此游戲中出現(xiàn)的能參與戰(zhàn)斗的角色數(shù)量高達15名,也是歷代作品之最。
《幻想三國志3》的舞臺仍然設定在一個虛構(gòu)的三國時代,主角也是完全原創(chuàng)的一位新人。第一作中曾經(jīng)有呂布的女兒貂芝作為同伴登場,本作會以什么樣的形式讓三國人物登場呢?這還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懸念。
本作將人物完全3D化,背景還是采用精致細膩的2D畫面。戰(zhàn)斗中,許多2D時晃眼一下就結(jié)束的動作,在3D化之后呈現(xiàn)得更完整。但2D可以對人物衣飾做詳細的描繪,3D就沒辦法繪制得如此細致。它的戰(zhàn)斗界面沒有做太大的修改,對老玩家來說,應該可以迅速上手。
由SEGA制作的知名科幻題材角色扮演游戲系列的最新作《夢幻之星:宇宙(Phantasy Star:Universe)》,在兩度延期之后,將于8月正式推出PS2與PC平臺版本。
國內(nèi)不少玩家把《夢幻之星》稱為“來自日本的《Diablo》”,因為兩者確實存在一些相似性。本作仍然分為單機模式和網(wǎng)絡模式,其中單機模式的游戲時間在40小時以上。在網(wǎng)絡模式中,玩家們可以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個性角色,多人組隊進行冒險,并且Xbox 360/PS2/PC的玩家可以連接相同的服務器一同冒險。
篇5
【關鍵詞】審美 文學教育 散文 途徑
文學教育具有審美的功能,它來自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教育的審美功能便是在這種審美創(chuàng)造與審美欣賞過程中,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領悟與塑造審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實現(xiàn)和諧人格的建構(gòu)。
散文是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學語文教材編選了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閱讀這些文質(zhì)俱美的散文,既能開拓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又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審美,應當是文學教育的主體堅守。那么,在散文教學中審美應當如何進行?
一、以形象的直覺感知美
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明確提出美感經(jīng)驗是一種“形象的直覺”。所謂形象的直覺是指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最初的直接感知。
散文既具有寫實性,又體現(xiàn)著文學的特性。散文中敘寫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悟均體現(xiàn)著作者獨特的審美創(chuàng)造。而作者這種獨特的審美創(chuàng)造落根在個性化的文字表達上。視覺、聽覺是感知美的兩種主要官能,而朗讀恰恰能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將無聲的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的語言,使他們對審美對象產(chǎn)生最初的直接感知。
例如《濟南的冬天》課堂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課文,感知濟南的冬天好在哪里。(師配樂背誦全文。)同學們,濟南的冬天好在哪里?
生: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不像我們這里,呼嘯的北風令人受不了。
生:濟南的冬天是溫情的,不像我們這里的冬天,即使有陽光,也是冷得厲害。
生:濟南的冬天很溫柔,還充滿了綠意。令人不禁想到我們這里的春天。
這種對濟南冬天最初的直接感知,就是美感直覺性的生動具體的體現(xiàn)。而朗讀是日常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來最初感知審美對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濟南的冬天在學生大腦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既是濟南冬天本身的形狀和現(xiàn)象,也受到學生情緒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因此,為了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美感直覺性,應結(jié)合課文在導入新課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例如,特級教師于漪在教《春》一課時,首先組織學生齊誦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個黃鸝鳴翠柳”等詩句,并且飽含深情地講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贊美春天的導語。一開場就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聽覺,奠定了美的基調(diào),馬上把學生帶入了欣賞春色美景的特定氛圍中,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二、以情感的融合體驗美
情感活動是審美心理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任何審美過程,如果不能動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產(chǎn)生美感,或者至少這個美感是不深刻的。體驗是一種心理過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審美對象的心情,以達到情感的融合。
王榮生教授說:“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現(xiàn)自我的真情實感’。”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觸摸到作者的真情實感呢?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在我看來,文學作品中的閱讀,其本質(zhì)就是對話:打破時空的限制,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交流與撞擊?!痹谏⑽拈喿x教學中,可想方設法抓住體現(xiàn)作者情思的關鍵詞句段等,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如閱讀楊絳的《老王》,應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這句話作為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的關鍵點?!安恍业娜恕笔钦l?他為何是不幸的?幸運的人是誰?“老王”和作者一家相互為對方做了哪些事?為何作者會感到愧怍?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不僅僅能體察到在不幸之下還保持著真心付出的那顆善良之心,更重要的是學生能觸摸到楊絳的那顆同情之心、在善良品格之下不斷反省的崇高之心。
當然,對話不僅僅是通過關鍵詞句段來引導,有時還需還原,還原點應落實在作者的“真情實感”上。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閱讀教學中,就可以牢牢扣住“作者對阿長的真正感情”這個點進行還原。先以形象的直覺引導學生認知阿長。再從所敘之事中抓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去認知為何重點寫阿長給“我”買《山海經(jīng)》,從而還原作者對阿長的真正感情。
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作者的真實情感。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真正理想的文學教育,課堂應該是一個情感的共振場――這樣的情感共振,有時是激昂亢奮的,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沉潛狀態(tài),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閱讀和鑒賞中,達到精神的愉悅與生命的升華”。
三、以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美
學生在審美過程中面對的是一種美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激發(fā)起對審美對象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些聯(lián)想和想象反過來又會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和理解。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語言藝術(shù)的審美必須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美。即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通過自覺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在學生眼中組成審美意境,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例如《背影》課堂教學片段:
師:通過朗讀課文,同學們發(fā)現(xiàn),哪一次的背影寫得更具體?
生: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
師:很好。就請你把第六段朗讀一下,其他同學注意思考,找出描寫父親外貌和動作的語句,同時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寫,從黑色我想到了他的祖母剛剛?cè)ナ馈?/p>
生:他父親穿的、戴的都是布的,我想到了父親給他做的紫毛大衣,還有前文父親失了業(yè),變賣典質(zhì),還借了錢。
生:“蹣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都是動作描寫。
師:不錯!我們現(xiàn)在把過道當鐵道,把講臺當月臺,誰能來演示一下父親的動作?
(一學生到講臺旁演示。)
父親買橘子時的艱難通過學生的形象再現(xiàn)而一覽無余。在“失去親人、前景黯淡、經(jīng)濟無力”的背景之下,再狀其動作,寫其穿越鐵道之不易,父親深沉的愛子之心一下子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正是基于精準的語言,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背影形象,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父親的愛子情深,使學生獲得了審美上的愉悅。
文學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質(zhì)感與力度,需要學生自己體味、沉吟、把玩,教師只能引而不發(fā)。需要學生自己匍匐在文字上,感知、體驗、聯(lián)想、想象,從而把文學的營養(yǎng)吸收到自己的體內(nèi)。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榮生.散文閱讀教學設計原理[J].語文教學通訊,2012(4B).
[3]錢理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篇6
當代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一文中寫到:“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cè)。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苯裉煳覀兙蛯W習其中一個畫軸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本課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把握文意。(重點)
2.反復誦讀,賞析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重點)
3.感悟作者超凡脫俗、思念故國的情懷。(難點)
學法指導:
宋代朱熹: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教學板塊:
【熟讀――走進文本】
一、讀準字音
1.學生范讀(檢查預習)
2.強調(diào)字音(讀準、讀對,強調(diào)字音和書寫)
讀音:崇禎 (zhēn) 是日更定 (gēng) 余一小舟 (ná) 擁毳衣爐火 (cuì) 霧凇 (sōng)
沆碭 (hàng dàng) 長堤 (dī) 一芥 (jiè) 鋪氈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余強飲三大白 (qiǎng) 喃喃 (nán)
書寫強調(diào):毳、凇
3.全班齊讀(讀好,初步整體感知)
二、疏通文義
1.自主學習,小組互助,質(zhì)疑問難(翻譯疏通課文,不好解決的小組討論和拿到課堂上)
2.過關搶答(文中重點字詞和句子翻譯的講解與鞏固)
一詞多義:
上下一白:全 長堤一痕:一道 更有此人:還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是日更定矣:這 是金陵人:判斷動詞
重點句翻譯: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還。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的
人呢!”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莫:不要。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安灰f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p>
3.聽讀視頻,加深對課文文意的整體把握。
概括總結(jié)本文大意:獨往西湖賞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
【精思――賞景悟情】
三、賞析雪景
1.找出文中的寫景句并賞析,分析雪景句的特點或感受。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
比如,環(huán)境的肅殺、空闊;天、云、水三景物連在一起渾然天成;描摹景物的簡單、突出特點,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與孤獨。張岱眼中的雪景不同于一般的雪景,用一個字概括特點可為“奇”。
2.白描寫作手法
概念: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舉例:寫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秋思》)
寫人:魯迅先生寫長媽媽睡覺擺成一個“大”字。(《阿長與〈山海經(jīng)〉》)
作者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西湖奇美的雪景,并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張岱筆下奇美的雪景如何讀出?注意讀出寬闊的氣勢――“與”“一白”重音,讀出感慨人生渺小、淡淡的孤獨――“而已”拖音。
四、感悟情懷
1.思考探究:寫出如此奇景的張岱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用文中一個字概括。
癡:“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2.癡的表現(xiàn),為何癡?
大雪天獨自一人夜賞雪景,異于常人;看到奇美雪景,不禁沉醉其中;遇到金陵知己,強飲三大杯。
體現(xiàn)張岱癡迷山水、超凡脫俗的名士風度。
魯迅先生曾說,魏晉時政治之詭譎,四海之騷然造成了魏晉多名士。歷史上漢末到魏晉,社會混亂而痛苦的歷史事實讓當時的名士茍全性命于亂世,超凡脫俗不為流俗。如“竹林七賢”的酣飲醉談,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和夢里那個桃花源。張岱的“癡”確實與他的人生遭遇有很大關系!
知人論世: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碟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官宦之家,清兵南下滅亡明朝,他不仕,入山隱居、著書。課文選自作者晚年作品《陶庵夢憶》,當時明朝已亡。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且有一個細節(jié):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已到清朝,他為什么還用明朝年號崇禎來紀年呢?明亡以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避居山中,生活異常清苦,但他發(fā)誓不向清廷妥協(xié)。
明白了張岱為什么獨往湖心亭看雪,為什么他眼中的雪景與眾不同,為什么流露出癡迷山水、超凡脫俗的名氣風度,因為他心中有故國之思。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聯(lián)系他的人生際遇,他的這篇作品讓人體會到隱約蒙著一層淡淡的懷念和傷感。
一首詩總結(jié)全文,結(jié)束本節(jié)課?!肮轮垡缓浚毱窛M湖冰。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無論我們?nèi)绾谓庾x張岱和他的作品,或許只有張岱自己能品悟真正的味道吧。帶著你對張岱的理解,配樂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拓展練習:
上聯(lián):癡人張岱湖心亭看雪寄癡心
下聯(lián):閑人蘇軾承天寺賞月抒閑情
課下作業(yè):
課外推薦閱讀張岱其他作品《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板書: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熟讀 精思
毳、凇 景――奇 人――癡
篇7
一、地理審美教育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因子,在審美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不同學者對地理審美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本文主要采用杜均蘭、陳寶芳的概念:地理審美教育又稱地理學科美育,就是要在具備科學的地理美育教育觀的前提下,正確把握地理美育內(nèi)容體系,通過課內(nèi)外地理教學過程,運用恰當?shù)牡乩斫虒W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欣賞地理世界氣象萬千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shù)美、形式美等豐富生動之美的形態(tài),在進行各種美的特點認識的同時,使其明晰地理美的本質(zhì),受到美的熏陶,發(fā)展其對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地理圖表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發(fā)起保護自然美、風景美、生態(tài)環(huán)境美的意識和行動,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地理美育的目標,也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美的凈化和升華。深入探究我國古地理著作中蘊含的美學因子并將其應用于地理教學實踐中是開展地理審美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我國古地理著作中的美學因子
我國古地理著作類型多樣、體例齊全、內(nèi)容豐富,主要包括:①先秦的地理著作,如《禹貢》、《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管子·地員篇》等;②正史地理志,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唐房玄齡的《晉書·地理志》、唐魏徵主編的《隋書·地理志》等;③歷代總志,如唐李吉甫、賀次君的《元和郡縣圖志》、北宋王存主編的《元豐九域志》;④地理專著,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三輔黃圖》、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等;⑤地方志,如南宋范成大的《吳郡志》、《寒山寺志》等;⑥游記類地理著作,如東晉法顯的《佛國記》、唐玄奘口述編輯辯機編寫的《大唐西域記》、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等;此外,還有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等。這些古地理著作中不僅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且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因子。
2.1語言美
我國古代典籍大多出于大家之手,語言簡潔,形象優(yōu)美,字里行間充斥著一種節(jié)律美、色彩美,而且內(nèi)涵豐富。其中描述地理知識的語言亦不乏以上特點,能給讀者美之享受。
譬如,東晉南朝時的盛弘之在《荊州記》中用“京師之所寄,上流之所總”來描述荊州的地理位置,簡單數(shù)語就道出了當時荊州在全國之要害地位,語言之簡練,細細推敲,則有“增一字則多,刪一字則少”之美感。
又如,宋代單鱷在《吳中水利書》中描寫太湖流域上中下游各水道關系時寫道:
“鱷視其跡,自西五堰東至吳江岸,猶人之一身也。五堰則首也,荊溪則咽喉也,百瀆則心也,震澤則腹也,旁通震澤眾瀆,則絡脈眾竅也,吳江則足也。”
這種采用人體的構(gòu)造及其機能來比喻太湖流域上中下游各水道之間關系的手法,頗為形象生動,語言凝練簡明,蘊含著一種明快的節(jié)律美,使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2.2歷史美
歷史美是體現(xiàn)著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能夠引起人們的愉悅情感的具體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歷史美的本質(zhì)是人的本質(zhì)的高度凝聚,歷史美的特征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等性格的對象化。我國古地理知識大多依附于文學著作或歷史著作,史地不分家,具有明顯的歷史特性,蘊含著歷史美。仔細品味,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歷史畫面。
《三輔黃圖》詳細地記載了漢長安三大宮(未安、長樂、建章宮)以及漢代分布在三輔地區(qū)的其他離宮別館,富麗堂皇,盡管時隔兩千多年,我們?nèi)阅芄串嫵鰸h長安城宮殿的清晰輪廓,使人聯(lián)想到漢代的一座座宮殿拔地而起,豪華壯麗無與倫比。宋代的宋敏求在《長安志》中描寫的唐都長安更是一座無比壯麗、光彩照人的大都市,今人讀后為之震撼。
再如,《洛陽伽藍記》中先描述了洛陽城之繁華,又描述了當時洛陽城由于戰(zhàn)火破壞而衰敗:“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游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nóng)夫耕老,藝黍於雙闕。”前后對比強烈,充滿了一種蒼涼的歷史美。
此外,還有我國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的“燕京八景”,既充滿了歷史美又蘊含著風景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展示風景圖片為主并結(jié)合必要的語言描述,肯定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2.3神秘美
神秘是美的重要源泉。在古代,由于科學知識的局限性,人們對某些自然現(xiàn)象認識不清,于是就賦予了它們一些神話色彩,《山海經(jīng)》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書中不僅包含我們所熟悉的“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羿射九日”、“黃帝大戰(zhàn)蚩尤”、“鯀、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亦富有神奇色彩,如《海外北經(jīng)》中的:“鐘山之神,名曰熾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記載的就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xiàn)象,只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于是就用神話來解釋。
海拔愈高的山峰氣象變化愈劇烈,被神化的程度也愈深。廬山民諺描寫的廬山云霧變化:“廬山戴帽,平地安灶;廬山系腰,平地安橋。”就能給人以某種神秘美。此外,南宋著名地理學家范成大在《吳船錄》中描寫的峨眉山之佛光,《雪竇寺志》記載的“應夢名山”的故事等也能給人以神秘感。
轉(zhuǎn)貼于
2.4生態(tài)美
生態(tài)美體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lián)和生命共感,是一種和諧美。
我國古代就非常注意環(huán)保,如《孟子》中的“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金以時如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就是古人環(huán)保思想之真實寫照。
古地理著作中描寫生態(tài)美的例子繁多,譬如,清嘉慶七年《甘州府志》所載之《八寶山松林積雪說》:
“甘州人民之生計,全依源自[祁連山的]黑河之水,于春夏之交,其森林之積雪初溶,灌入五十二渠溉田。于夏秋之交,二次之雪溶入黑河,灌入五十二渠,始保其收獲。若無八寶山[即張掖附近的祁連山]一帶之松林,冬雪至春末,一涌而溶化,黑河漲溢,五十二渠不能承受,則有沖決之災。至夏秋二次溶化之雪微弱,黑河下而低,不能入渠灌田,則有極旱之虞。”
這段文字在描述祁連山地區(qū)灌溉農(nóng)業(yè)情景及大自然勃勃生機的同時亦蘊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之情,給人以恬靜舒適之感。
再如,范成大在《吳船錄》中對成都平原的描述:“綠野平林,煙水清遠,極似江南。”“郫邑屋極盛,家家有流水修竹,而楊氏之居為最??h囿大竹萬個,流水貫之,濃翠欲滴。”這些精致典雅的描述從不同的角度勾畫出了一幅幅和諧且充滿生機的生態(tài)畫面。
2.5風景美
風景美能給人以自然而真實感。古代許多地理大家善于描繪自然風景之優(yōu)美,他們把祖國的大好河山描繪的如詩如畫,今人品之亦有心曠神怡的美之體驗。
盛弘之在《荊州記》中對三峽景觀的描繪堪稱奇筆:
“三峽七百里,兩岸連山,略無缺處,重巖疊峰,隱蔽天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沮絕,或王命急宣,有語云: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里,雖乘御風不為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雅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嘯,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向哀博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典籍中關于三峽的最精彩的描述。酈道元在《水經(jīng)·江水注》中幾乎一字不漏的引用其全文;李白膾炙人口的《早發(fā)白帝城》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用的也是盛弘之《荊州記》的文意。古人尚且對其欽佩至此,何況今人?細細品來,使人有“神游八極”之遐想,對三峽充滿無限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徐霞客在《楚游日記》中用“于是四旁皆奇峰宛轉(zhuǎn),穿瑤房而披錦幛,轉(zhuǎn)一隙復攢一洞,透一竅更露一奇,至獅象龍蛇,夾路而起,與人爭道。”來描寫九疑山之景;在《粵西游日記一》中用“中夜仰視,瑩鳥燭山,遠近交映。以至微而成極異,合眾小而現(xiàn)大觀,余不意山之能自繪,更無物不能自繪也”來描寫漓江之夜景等,寥寥數(shù)筆,寫出了自然之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奮,把一些靜物描寫得栩栩如生,令人心馳神往。
古代地理著作的美學價值還有很多,如:知識美、科學美、宗教美、人物美及文獻美等等,這里不再一一論述。
三、如何將我國古地理著作中蘊含的美學因子應用于地理教學
3.1中學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知識修養(yǎng),努力多讀古代地理文獻
對于最著名的古代地理著作,如《水經(jīng)注》、《荊州記》、《大唐西域記》、《徐霞客游記》等,中學地理教師應該做到通讀,對其他的重要地理文獻也應該多加瀏覽并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美學修養(yǎng)。
3.2應將最好的地理文獻片段選入中學地理教材
傳統(tǒng)地理教材只是一味地注重地理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美育,空洞無奇,容易使學生疲倦,失去學習興趣。新課程要注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yǎng),要多引用一些中國古代地理文獻中的精彩片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篇8
首先,從某一個作品的節(jié)選拓展到整個作品。在語文閱讀教材中,由于篇幅和內(nèi)容上的限制,有些課文都是一些作品的節(jié)選,雖然這些節(jié)選的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獨立性,但是如果可以對全文進行閱讀,會對節(jié)選出來的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課,可以適當?shù)囊龑W生閱讀《水滸傳》的相關章節(jié),讓學生了解魯智深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拳打鎮(zhèn)關西的前因后果,從而對魯智深的性格特點以及文章內(nèi)涵有更深層次上的把握,也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聯(lián)想和體驗;又如在教學《關雎》和《蒹葭》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選擇《詩經(jīng)》上的其他一些章節(jié)供學生閱讀,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探究作品深層情感的熱情。
其次是以某個作者為中心,從某篇作品向其他作品拓展。這種拓展方式主要是實現(xiàn)對某一位作家的思想感情、寫作風格實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了解,在拓展閱讀視野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就以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例,初中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jīng)》以及《藤野先生》,都是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寫于1926年,從相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那個時期作者情感和思想上都處于一種痛苦和迷茫的狀態(tài),如果單看以上這三部作品,也許學生不會有深刻的感悟,但如果引導學生去閱讀作者同時期的《風箏》以及《秋夜》等作品,就會對魯迅當時的情感有個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需要對某些文章進行相關文化背景上的補充和介紹,某些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模糊的理解可以深入探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保持期待的熱情。
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就必須讓學生面臨有興趣的或有意義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通過閱讀來生成期待,把學習看成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更好地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呢?
一、在疑惑中產(chǎn)生期待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烧?,覺悟之機也??梢娰|(zhì)疑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zhuǎn)變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期待視野的刺激方面,我主要注重對學生質(zhì)疑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有疑問,才會有興趣去探究,而在探究的過程如果可以解答問題,不但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而且還會讓學生產(chǎn)生更多更廣泛的閱讀期待。所以教師要善于打破學生頭腦中地“平靜”,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引導他們在疑惑――期待――發(fā)現(xiàn)――疑惑的循環(huán)往復中探索新知,提升閱讀能力。如杜牧的《赤壁》,看起來是一首詠史詩,但給人的感覺又不只是詠史那么簡單,這時學生的心里就會產(chǎn)生一種疑惑,一種期待。而作為教師,就要善于抓住學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讓學生的期待視野和作品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美學距離”,釀成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不斷更新的“期待”之中。 另外隨著學生對作品的進一步探究,學生在擴大閱讀視野的同時,會因為時代、閱歷等原因,無法理解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和觀點。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強烈的閱讀期待的支配下,帶著問題去查閱相關資料,尋找答案。如《信客》中學生對“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很不解,這時教師不要忙著解釋,而應該引導學生在疑惑中形成渴望,在自主釋疑中形成新的閱讀期待。
二、于細微處生成期待
篇9
關鍵詞: 中西方神話 異同點 比較
1.引言
神話(來源于希臘文mythos,意為神話、傳說、虛偽、傳奇),它是人類最遠古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是世界文學的最初源頭,對后代文化、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神話是人類的影子,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必定有產(chǎn)生神話的土壤?,F(xiàn)在的一般學者認為神話是原始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源頭,它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童年時代對自然與人生的困惑及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是他們自然觀和社會觀的曲折反映。所以,神話反映了人類初期的一些意識形態(tài),而這些意識形態(tài)一旦被記錄下來,流傳下來,也勢必會對人們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驗、社會意識等,人們所形成的神話也是大大不同的,而這些也就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和民族特性,甚至思維、生活習慣,等等。本文從幾個方面對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主要是古希臘神話)的異同點作了一些比較。
2.中西方神話的起源和傳播
2.1神話的起源
古代神話,是全民口頭傳承的原始文化結(jié)晶,它的起源、發(fā)展和人類語言的發(fā)展、敘事能力的增長是同步并進的。就神話的起源而言,中西方神話并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是因為原始時代自然條件惡劣,人們生產(chǎn)方式極其落后,而為了維持和延續(xù)生命,人們渴望從自然界的諸多不可解釋的現(xiàn)象中得到慰籍,所以對自然界的諸多現(xiàn)象和各種生物產(chǎn)生的崇拜和幻想,這就產(chǎn)生了神話。神話的產(chǎn)生無異于原始的,給予原始人們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幫助他們戰(zhàn)勝當時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而且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使他們的大腦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fā)。神的形象雖然是他們幻想出來的,但是卻是他們自己的理想狀態(tài),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們不斷追求而不斷進步。在起源方面,中西方神話是沒有太大差別的,但是在神話的流傳中,中西方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2.2神話的發(fā)展與傳播
中國神話早在3000多年前的歷史之初就有了,它深深扎根于那片幅員遼闊、自然環(huán)境多樣、河流眾多的土地上,并經(jīng)過文學家、哲人、詩人之手流傳下來。在西方,古希臘神話經(jīng)過幾百年的口頭流傳,后又經(jīng)過許多作家、史學家、哲學家的不斷加工和整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神話體系。中西方神話是通過以下的傳播方式發(fā)展的。
在神話的保存和流傳過程中,由于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較快,文字成熟較早,但文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的作用卻不是用來記載神話,而是作為諸子百家表達他們哲學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因此神話并沒有過多地發(fā)揚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體系地散見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經(jīng)》、《淮南子》、《穆天子傳》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而且,由于中國講究“實用理性”,中國神話的“神性”慢慢消解在這種理性之中,人們燒香膜拜,甚至把現(xiàn)實中具有某種權(quán)利和力量的人神化后作為膜拜的對象,希望從膜拜中獲得利益層面的幸福。在西方,神話卻被人們加工的內(nèi)容豐富,動輒便是長篇大作。不僅如此,古希臘人還將很多地區(qū)和城邦的神交織在一起,建立了完善而又系統(tǒng)的古希臘神話世界。另外,西方人的“原罪”意識促使他們對于神的乞求與膜拜來源于救贖的愿望,依據(jù)這種關系,西方人漸漸完善了對于神的構(gòu)筑,基督便是這種形象的凝縮。
基于以上原因,中國的神話對后世的影響遠遠不如古希臘神話,尤其是在文學方面。在中國值得稱道的有關神話的詩歌或許只有屈原的《天問》,小說有后來的《西游記》和《封神榜》,卻又大多吸取了佛教的東西,很少有遠古神話的影子,其它散見于古籍散文中。而在西方,一開始便有了荷馬史詩和一系列戲劇文學,如《阿伽門儂》、《俄狄浦斯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等,以后雖然經(jīng)受了中世紀基督教的束縛和禁錮,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又一次大放光彩,直到今天依然被很多作家吸取。但是古希臘神話太過耀人耳目了,所以大多數(shù)文人只能嘆為觀止,學習領會,卻難以再加以創(chuàng)作,而中國神話卻斷斷續(xù)續(xù)從六朝志怪到唐傳奇,從明清小說到當代文章都有它們的影子,顯示著久遠的生命力。
3.中西方神話的內(nèi)容與形象
古希臘神話在流傳過程中,一般都有一個比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這種故事結(jié)構(gòu)與神話完整的神系相適應,顯示了古希臘神話鮮明的審美特征。相比之下,中國神話的審美內(nèi)涵遠遠不如古希臘神話那樣充分。中國神話盡管神多,卻缺少像古希臘神話那樣完整的神系和完美的故事。表現(xiàn)在具體的神話意象上,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簡約、概括的故事結(jié)構(gòu)。把本來可以構(gòu)成曲折生動、引人人勝的神話意象,往往一筆帶過,把本應具有審美的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的故事簡約化了。其中的異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創(chuàng)世神
在中西方神話中都不可避免地描寫到了創(chuàng)世和造人,在這方面,無論中西,古人都認為世界的原貌是混沌一片的。西方創(chuàng)世神話最明顯的特點是創(chuàng)世神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各神在主神宙斯的領導下各司其政,共同參與創(chuàng)世大業(yè),形成了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秩序井然、分工各異的創(chuàng)世神體系。相比之下,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是零落分散、不成體系的,不但幾十個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構(gòu)不成系統(tǒng),而且從單個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也難以尋出個完整系統(tǒng)來。
3.2戰(zhàn)爭主題
戰(zhàn)爭在古時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而每一次戰(zhàn)爭都意味著流血犧牲,其中勝負輸贏和英雄們的故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對于勝方或者百戰(zhàn)百勝的英雄人們當然會疑有神助。特別是在古希臘,人們甚至認為戰(zhàn)爭的起因、發(fā)展、結(jié)束都會有神參加,而且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中國一直重視戰(zhàn)爭的正義性,即使是“三座大山”,在世界上崛起以后,也承諾決不稱霸,決不首先發(fā)動戰(zhàn)爭,這種愛好和平的民族性大概和遠古時代的神話是一致的。
3.3眾神形象
在古希臘神話中諸神除了少數(shù)幾個之外大多數(shù)更具人性,他們雖然超越凡人,權(quán)力大于人類,但卻有著人的形體,像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欲望好惡,甚至相互族妒,在血緣、思想、性情、行為等方面與人沒有太大區(qū)別,有些甚至連人性都沒有,更接近“魔”性。在希臘諸神中除了“人類之父”的普羅米修斯之外,恐怕沒有幾個神同情和愿意幫助人類了。例如眾神不僅千方百計地阻撓人類獲得不滅之火,而且把裝有疾病、瘟疫、嫉恨等禍端的潘多拉盒子丟給人類。
而中國的神往往莊嚴、偉大、完美,充滿創(chuàng)造力而又至高無上。在中國的很多經(jīng)史典籍中,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都是崇高和圣潔的。他們不茍言笑,從不戲弄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中,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guī)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jié)、品行和德操修養(yǎng),并且尊賢重能。一般說來,中國的神都是愛人類,為人類犧牲或作出貢獻的。同時,中國神話中的主要神還缺少血緣關系。即使有母親、妻兒老小,也非像希臘神活那樣具有一種嚴格意義上的血親關系。但中國形成了一種家國組織關系,遠古的神乃至后來的王后國君,都是“子民”的家長,他們在為人民造福的同時也把他們組織成為一個群體,人民也習慣于這種群體的呵護,從而“家”的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
4.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國和古希臘神話因都產(chǎn)生于人類的初始時代,都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發(fā)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積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因而有相似之處。而又因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條件、歷史發(fā)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差異,形成了中西方神話的不同特色。在當今世界文化大匯集,大綜合的時代,我們不僅需要挖掘研究我們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僅學習借鑒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最先進的文化知識,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種文化的產(chǎn)生、發(fā)展、走向,以趨利避害,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
參考文獻:
[1]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德保.神話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萬書元.神話探幽[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4]茅盾.神話研究[M].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
[5]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6]曹海青.比較中西方神話透視其所蘊涵的文化精神[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2).
篇10
《水經(jīng)》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因原文僅萬余字且缺乏系統(tǒng)性,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再論證。酈道元飽讀《山海經(jīng)》等地理學著作,遍游名山大川。他先后參閱前人430多種書作,查看了許多山川地貌圖,并進行實地考察和調(diào)研,游歷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等廣大地區(qū),問詢當?shù)鼐用袼赖墓沤褡冞w及河流淵源,搜集到許多當?shù)氐娘L土民情及歷史神話故事。《水經(jīng)注》全書共四十卷(原書宋朝已佚五卷,今本是經(jīng)后人改編而成),計30多萬字,記述了1252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20多倍?!端?jīng)注》既是一部系統(tǒng)而完整的地理學專著,又是一部廣博而優(yōu)美的古文學作品,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也影響頗大。
二、《水經(jīng)注》傳統(tǒng)文化之內(nèi)涵
《水經(jīng)注》全文雖以古文行篇,但文字通融,毫無拖沓、偏僻字句,易讀易懂,若通篇閱讀則朗朗上口,仿佛于山水之間有天籟之音,耐人尋味,文采斐然。
其一,《水經(jīng)注》文學魅力深刻雋永。
《水經(jīng)注》能從不同角度對自然山水進行個性化刻畫,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山水各自面貌;在著力挖掘?qū)陀^景物的內(nèi)在品質(zhì)時,能使山水景物風貌的精神特質(zhì)得以深刻的體現(xiàn),突出地刻畫顯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山水性格;而在敘事描寫之中飽含著著者的真情實感,能夠融情入景、情與景偕,亦堪為之稱道?!端?jīng)注》對自然山水、草木的描寫細致入微,恰如其分,傳遞出獨特的文學美感、空間質(zhì)感和畫面美感。諸如《水經(jīng)注》卷十六《谷水》中寫道“山有都亭,堂上結(jié)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萊山,曲池接筵,飛沼拂席,南面射侯夾席,武峙背山。堂上則石路崎嶇,嚴峰峻險,云臺風觀,纓巒帶阜。游觀者升降阿閣,出入虹陛,望之狀鳧沒鸞舉矣。其中引水飛睪,傾瀾瀑布,或枉諸聲溜,潺潺不斷。竹柏蔭于層石,繡薄叢于泉側(cè),微飆暫拂,則芳溢于六空,實為神居矣”。其中所營造出盎然的生機、悠遠的境地都如丹青目呈畢現(xiàn),令人為之神往。又如《水經(jīng)注》中山有描寫峰巒、洞穴、巖岫、怪石、陵阜等所處,水有刻畫瀑布、泉源、清溪、津渡等,還有對城池關隘、宮殿廟宇、物產(chǎn)古跡等處的走訪、考證、記載和描述,可謂洋洋灑灑,兼收并蓄,異彩紛呈。這些都是與酈道元要“地以存古”的本意相符的。酈道元擅于將所描述自然物象與之所處環(huán)境關系進行整體考量把握,對山水構(gòu)造、山水意境及山水性格都有準確到位的再現(xiàn)和塑造。在對景物“隨物賦形”,做個性化描寫時極見文字功力,讓一部人文地理著作也能放射出文學的光芒。
其二,《水經(jīng)注》藝術(shù)情感真摯醇厚。
囿于《水經(jīng)注》自身的特別體例和內(nèi)容要求,酈道元以尊重自然的寫實筆法描山繪水時,也賦予其情景交融的感染力,避免說解上給人枯燥感。如《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七《夷水》中有“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峙靜夜聽之,恒有清響……不覺疲而忘歸矣”。酈道元在對自然美景與友人情懷相交集中,“不覺疲而忘歸”,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筆下生動地展現(xiàn)他以及游人的真情實感,抒發(fā)出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中審美者的不同心情和體驗,使審美的客體和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交融,流露出深深的體悟和真摯的情感。在《水經(jīng)注》卷十四《濕徐水》中描述,“(居庸關)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山岫層深,側(cè)道褊狹,林鄣邃險,路才容軌……聆之者莫不傷思矣”。酈道元筆下以寫自然景色的幽靜、凄美,給人以一種冷冷清清的心理感受,如同對漂泊之苦、思鄉(xiāng)之悲的反復歌詠,讓“聆之者莫不傷思”。
三、《水經(jīng)注》山水主題之啟示
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經(jīng)過歷史漫長的發(fā)展沿承,現(xiàn)已非常成熟。其間,各種中國畫美學思想層出不窮并各持己見。有的偏重于“師承古人筆墨”,而忽視生活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有的過于強調(diào)以寫意為主、“神采為上”,而忽視形質(zhì)、理法的交互性?,F(xiàn)實中,山水畫家必須既懂得古人之理法,又懂得自然之理法。山水畫教學作為高校藝術(shù)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通過臨摹課、寫生課相結(jié)合的方法和途徑,達到讓學生既可以掌握古人之理法(臨?。?,也可以掌握自然之理法(寫生)的目的。因為只有把客觀存在的自然景物與主觀能動的藝術(shù)情感相融合,才能實現(xiàn)“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富于感染力的優(yōu)秀山水畫作品。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已經(jīng)不僅作為地理學著作來加以理解,其中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和山水精神,也蘊含著對山水畫教學的發(fā)展啟示。
其一,以文化本源探求山水真諦,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中國畫與傳統(tǒng)文化關系緊密,可謂一脈相承,其獨特的品評方式、學習途徑、鑒賞方法及創(chuàng)作手段由來已久,發(fā)展已臻于完備并自成體系。西風東漸百年來,原有的中國畫教育體系受到?jīng)_擊,多是以犧牲民族文化和中國畫自身為代價的。從20世紀初始,學院教育就把中國畫的繪畫系統(tǒng)給丟失了。黃賓虹先生堅持“于傳統(tǒng)溯求本原,于未來以求開放”,認為既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又要學習并掌握傳統(tǒng)文化中最本真的、最有生命力的那部分,然后融入“時代精神”大膽變革,方能有所成就。明代李日華在《墨君題語》中言:“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多,不狃狹理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入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從某種意義上說,《水經(jīng)注》能藉山水之名傳遞出傳統(tǒng)文化之美,一如其后許多的文人游記,值得稱道的是,酈道元不虛千里之行,才有了文字與山水的相互生發(fā)。古人云:讀書以明理。在山水寫生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非常重要。通過結(jié)合《水經(jīng)注》的通讀詮釋,將讀書與行路有機結(jié)合,有助于學生進行寫景狀物,融情入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學會將筆、墨、景、情統(tǒng)一起來,達到體味山川精神與抒漫情懷的完整結(jié)合。
其二,以傳統(tǒng)美學推進山水教學,實現(xiàn)人文統(tǒng)一。
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學術(shù)研討會上,美術(shù)理論家張曉凌指出,現(xiàn)在的學院教育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傳授,很多學生對古代美學思想精髓都沒有具體認知,寫生也只是對自然景觀的照搬,缺乏最重要的思考醞釀環(huán)節(jié)。理論家尚輝認為,所謂的“堅守”,其實就是對中華文化的立場問題。無論中國畫如何汲取外來藝術(shù)養(yǎng)分、如何推進藝術(shù)變革,都應該以堅守中化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畫的核心審美規(guī)定為立場和依據(jù)。放眼看去,在各級各類美術(shù)大展上的許多山水作品,在片面追求畫面的造型能力、寫實效果的同時,恰恰失去了中國畫審美中強調(diào)的“雅、靜、清”等精神品格,暴露出畫家在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上的不足。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記載:“昨歲在石湖寫此圖,今攜至西湖展觀,乃絕似兩峰六橋景界。惟是積雨連旬,煙霏不開,與李營丘畫法無當,須米家父子可為傳神也。”可見,古代畫家在畫論、畫理等美學修養(yǎng)方面也造詣極高,這樣才能在山水表現(xiàn)上做到通融順達,創(chuàng)作出精妙的山水佳作。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我們必須對之先有認識,然后發(fā)揮光大,否則中國過去或未來之人文思想,皆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其三,以民族精神凸顯山水風骨,實現(xiàn)筆墨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