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其實起步較早,在我國的民民國時期中等職業教育就已經開始出現,在建國之后,由于社會群體文化水平不高,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需求極大,導致了在一段時間內中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普通高校開始擴招以來,中等職業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眼中的下等教育。生源數量與質量都嚴重下降,發展緩慢,也逐漸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求。
一、我國中等職業當前的發展形勢分析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當前階段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一種重要指標,對我國的技術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宏觀方面來看,當前階段我國的“三農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同時工業化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城鎮化率正在不斷提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這就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環境。
近年來,我國的各級政府都逐漸意識到中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與扶持政策來鼓勵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當前的中等職業教育形勢讓人擔憂。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之后,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數量與學生數量都在明顯下降,同時中等職業教育的骨干教師數量也逐步流失。而當前階段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還無法滿足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的技術型人才的發展需求。由于我國實行的是9年義務教育,在初中畢業之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中斷學業參加工作,也可以選擇繼續讀高中。我國當前的初中畢業生約有26%選擇走向社會參加工作,而這部分學生雖然所占得比例較少,但是由于基數較大,數量也較多,當前的中等職業教育已經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學生學習。
二、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存問題分析
(一)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的綜合素質較差
由于本科教育的逐漸普及,以及學生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學生都選擇讀大學這條路,而中等職業教育在社會中受到了嚴重的歧視。因此,中等職業教育不管是從師資力量與辦學管理等方面都還較為落后。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約有900多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了教育部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驗收,升入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行列。同時在當前階段,中等職業教育中的行業企業受到了嚴格的控制,許多企業的辦學行為由于不符合當前的法律法規規定,都被迫停止辦學,或者被改作其他用途。這對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造成了嚴重的削弱。
(二)政府與社會的重視程度不夠
今年,隨著中央經濟政策的調整,各級地方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已經開始逐步重視起來,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其中是程度還遠遠不夠。與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地方政府給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與資金支持力度較少教育資源的分配完全不合理,從而導致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技能與其他院校的畢業生相差較大,使得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產生一定的歧視。于此同時,高等教育的學生在就業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壓力,但是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卻逐步加大。
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分析
(一)特色化發展道路
隨著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以及行業細分的不斷深入,我國在將來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斷加深,這就使得擁有專業技能的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能占據優勢。因此,中等職業教育必然會采取特色化發展道路。根據社會需求對學校的辦學結構與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從而使其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其次,還應該根據行業特色,為社會提供行業定制人才。
(二)加強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國未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應當與企業一起建立人才合作培養機制,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積極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可以以企業為依據,在企業中對學生進行實際技能的培訓,而企業也可以依托學校,對企業內的工人進行定期的培訓。最后,學校也可以與企業簽訂畢業生就業合同,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 室內設計 教育現狀 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出現各種的教育形式,高職教育也迅速發展。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是高職教育中新型的專業,室內設計專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要以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培養高素質的專業設計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探討當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現狀,并分析室內專業設計的發展趨勢對于本專業的發展,對于高職教育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家各項教育事業開始獲得重大的發展。社會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室內設計人才,這樣在高校開始創辦室內設計的專業。室內設計專業是在與工業設計相互分離以后才正式形成的,此后便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一)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特點
當前,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促使室內設計這一新型的產業成為了熱門專業。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室內設計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室內設計專業便在各個高校創辦開來。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也開始創設室內設計專業。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在學生素質、師資力量以及辦學背景與條件都是不相同的,課程的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也存在區別。一般的高等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特點偏重藝術,但是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室內設計專業教育特點偏重施工技術。
(二)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現狀
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受傳統的教學體制與課堂教學方式的影響,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計劃不夠科學合理,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內容繁雜,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創造性,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內容缺乏實用性,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與效率,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首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設計的藝術表現能力,但是設計缺乏實用性,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背道而馳;其次,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死板,不能達到融會貫通,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導致學生缺乏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最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能形成完備的專業知識的結構體系,不能形成較高的綜合素質,學生不能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難以實現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滿足社會對室內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在教育實踐中,重新思考與定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尋求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與教育方法,以實現培養高素質專業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高職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當前,高職教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教育要在綜合考慮自身發展需要與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自身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準確定位自身的發展目標與教育特色,促進自身持續健康發展,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專業應用人才。
根據社會與企業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要培養具有“一高多能”的專業人才。“一高”是指學生在全面了解與掌握計算機基本設計軟件的操作、設計的組織與管理以及設計工藝的前提下,能夠熟練地掌握與運用其中的某項技能;“多能”就是學生在掌握專業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具有審美能力、較強的交流溝通能力、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要培養這樣高素質的專業設計人才,就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首先,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要注重實踐,尋求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還可以是師傅與學徒的關系,要實現校企合一、教師與工作車間的統一,教學質量與設計產品的統一等,能夠促使學生全面掌握設計的基本技能與基本理論。這樣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走入社會就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其次,要完善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育的基礎教學設備。基本的教學設備是進行教育教學的基本條件。高職院校要加強資金支持,配備足夠數量的儀器設備,以滿足學生的設計實踐的需要;高職院校儀器設備的配備與相關的配套設施的設置要具有針對性,儀器設備的選用要符合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要求,是設計行業的前沿的儀器設備,為人才培養提供支持與條件,促進室內設計專業的發展。再次,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要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鼓勵教師要不斷進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最后,要對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課程內容的設計要堅持實踐、實用的原則,將培養學生較高的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體現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決定了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設計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與發展過程中,要全面認識與分析室內設計專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提供教育教學必須的基本設施條件,改革課程結構,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于娜.高職室內設計專業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華章,2011(6)
篇3
一、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達到16000多所,年招生規模達到1100多萬人,在校生達到3000多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分別占到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規模的一半。面向城鄉勞動者的各種形式的培訓廣泛開展,年培訓規模超過1.5億人次。
(2)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①辦學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②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③注重職業教育的“兩加強”:一是加強思想與職業道德教育,二是加強技能訓練,提高職業能力。
(3)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①大力發展“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提供職教課程,踐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準備就業者,加強“實踐性教學”,強化“就業導向”的教育與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②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④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⑤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人才培養方案的內涵
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包括:①培養目標和規格;②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整個教育過程;③為實現這一過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評估制度;④與之相匹配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
三、我校五年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
(1)制定依據。①各地、各校經社會調研、企業用人需求調研后形成的相關調研報告。②勞動部門頒布的相應工種高級工技能等級標準。③各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和辦學特點,形成的計算機專業建設方案。
(2)制定方案的主要特色。①方案合理定位五年制高職的培養目標——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②方案執行“3+1”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努力體現“五年一貫制”辦學特色和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③方案貫徹“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理念,從畢業生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崗位(群)對從業人員的素養要求出發,建立以職業技術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充實了“四新”內容,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④方案在設計制定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做中學”和“以能力為本位,在評價中學習”的現代職教理論為指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推行理論實踐一體化和項目教學法,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⑤方案以選修課的形式給各校制訂實施性教學計劃時,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兼顧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統一性和各地區、各校辦學的特色差異性,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⑥推出了核心教學與訓練項目課程,其課程結構和特點為綜合化模塊結構課程。綜合化模塊結構課程由以下三大類模塊課程組成:基礎理論類模塊——綜合化課程、專門技術類模塊——理實一體化或項目課程、技能訓練類模塊——項目化或課題化課程。
(3)內容的解讀。包括招生對象、學制與辦學層次。①招生對象:(應屆)初中畢業生。②學制:五年。③辦學層次:專科。④培養目標——總體目標。人才培養規格介于高職教育、本科教育和中職教育之間: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技術性強的操作崗位、工程師與工人間的紐帶崗位—— “員”、生產一線的組織管理崗位等。
以就業為導向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應以行為為導向,最終以項目課程組成專業課程體系,學生的學習不是按獨立的學科課程,而是按工作項目進行。
篇4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要把它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決策的重要依據。作者分析了約翰·羅爾斯提出的兩個正義原則,這可以為理解教育公平內涵提供有益啟示。接著,作者指出在唯物史觀視野中,教育公平已依次歷經教育權利平等、教育入學機會平等、教育過程平等和教育結構平等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基于此,作者指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對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具有重大的意義,并分析了把教育公平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決策依據的意義,它不僅有助于政府正確處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其他類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系,而且有助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政策。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還存在若干日益凸顯的教育不公平問題,具體為:1.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歧視,高職生生均撥款標準普遍過低;2.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數量嚴重不足;3.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導向不合理,未能向薄弱高職院校傾斜;4.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善,未能疏浚高職生升學和轉學的通道;5.高職院校制度建設的特色不鮮明,模仿甚至照搬本科院校制度。
為把教育公平作為價值追求,深入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作者提出了改革建議:1.制定高職生生均撥款的基本標準,鼓勵各地提高高職生生均撥款;2.調整和優化高校布局結構,大量增加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數量;3.確立公平優先原則,轉變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資源配置的政策導向;4.擴大高職生專升本規模,發展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
歐洲高職教育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查吉德在《江蘇高教》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介紹了歐洲高職教育的歷史演進過程,并分析了歐洲高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歐洲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擴張的產物。20世紀60至70年代,歐洲國家高等教育適齡學生人數迅速攀升,為滿足迅速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歐洲國家普遍實施了高等教育擴張戰略。在擴張路徑上,多數歐洲國家紛紛建立了不同于傳統大學的、職業性的高等教育機構,由此,以新型的高職院校和傳統大學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雙軌制”逐步成為歐洲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歐洲高職教育產生的背景,作者分析了歐洲高職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差異:1.高職的研究功能不及大學;2.人才培養工作更突出職業性;3.生源更具開放性;4.教學環境更傳統;5.學術自治水平更低;6.畢業生的職業晉升通道更窄。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高職院校學術漂移之勢日趨明顯,與大學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作者認為產生歐洲高職出現學術漂移的主要原因有:1.為改變不利處境,歐洲高職模仿并拉近與大學的距離;2.為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源,歐洲高職只能使自己成為與大學類似的機構;3.升格和博洛尼亞進程成為歐洲高職學術漂移、與大學融合的催化劑;4.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為歐洲高職提供了更大的戰略選擇空間。雖然歐洲高職院校學術漂移、升格之風盛行,但高職教育并沒有因此而消亡,因為在高職教育的外部和內部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使得高職教育依然能夠與傳統大學保持適當距離,這些制約因素包括:1.嚴格控制經費預算,限制高職的研究領域;2.實施課程認證制度,確保高職課程符合職業領域要求;3.有限的人力資源,限制了高職的學術研究;4.為保持競爭力,高職主動強化職業特色。
基于對歐洲高職教育歷史進程分析,作者提出歐洲高職教育對我國的重要啟示:1.擴大高職內部的多樣性,提高高職教育的吸引力;2.改革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給予高職院校更多的戰略選擇權;3.建立高職教育質量認證制度,確保高職教育自主發展。
終身學習在行業中的發展趨勢——企業大學與企業E-learning
吳峰在《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終身學習在行業中的發展新趨勢。
我國企業大學目前的現狀及特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企業大學基本實現全員學習,企業的學習意識得到加強;2.企業大學成為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場所;3.企業大學是企業人才發展與選拔的理想場所;4.企業大學成為企業拓展資源的最佳工具;5.企業總裁擔任企業大學負責人。同時,作者分析了我國企業E-learning的現狀與特征:1.我國E-learning的應用飛速增長;2.E-learning方式基本實現了企業的全員學習;3.E-learning特征與終身學習理念一致,隨時、隨地、便捷學習,為員工學習的個性化選擇提供了可能;4.E-learning推動了組織扁平化;5.企業中的E-learning部門已經成為企業學習機構的最關鍵樞紐單元,未來企業中的首席學習官應該具備學習技術特征。
篇5
關鍵詞: 土木工程、現狀、發展趨勢
1、土木工程的定義與特點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總稱。土木工程的含義可從兩方面去理解。一層含義是指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有關的各類工程設施,如建筑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局壩水電和水利工程、鐵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等。另一層含義是指為了建造工程設施應用材料、工程設備在土地上所進行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活動。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實踐和研究己取得顯著成就,無論是結構的力學分析,還是結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結構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別是近若干年,在高層、大跨結構和鋼結構方面成績尤其驚人。土木工程具有有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技術、經濟和藝術的統一性。土木工程是為人類需要服務的,必然是每個歷史時期技術、經濟、藝術統一的見證。
2、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土木丁程建設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沒有停過,且發展很快,尤其在近年來,發展極為迅猛,幾乎整個中國成了一個大的建設工地。新的高樓大廈、展覽中心、鐵路、公路、橋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大力研究、開發和應用。發展之快,數量之巨,令世界各國驚嘆不已。
改革開放后在我國大陸建造了許多高層建筑,目前我國最高的建筑是世界排名第4的上海金茂大廈,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高層建筑還有深圳的地王大廈。在特種結構方而,我國有4所電視塔排在世界前十位,其中1995年建成的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排在世界第三位。以上表明,無論在工程結構的改革、建筑功能使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采用上及合理組織施工方面,還是在抗震分析和計算機程序應用上及有關抗震控制試驗研究上,我國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同樣我國鐵路運營路程已達6.78萬公里,居世界第4位,亞洲之首。鐵路朝著城市輕軌和地鐵兩方而發展。同時,我國也在積極建造高速鐵路,武漢至廣州的高速鐵路運營時間僅需4小時。此外,磁懸浮列車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橋梁工程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伴隨著橋梁類型的不斷翻新,主跨跨度一再突破。楊浦大橋、南浦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等大跨橋梁的建成都標志著我國的大跨結構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己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我國己建成千米以上大橋3座、800 米以上大橋8座、600 米以上大橋15座、400 米以上大橋40座,重慶萬縣單孔跨度達420 米的鋼筋混凝上拱橋更引起了世界同行的莫大興趣。
在水利建設方面,50年間全國興建大中小水庫8.6萬余座,水庫總蓄水量4580億立方米。建設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萬公里,目前防洪工程發揮的經濟效益達7000多億元。在大壩建設方面,我國先后建成了青海龍羊峽大壩、貴州鳥江渡大壩、四川二灘大壩,以及正在建設的三峽大壩等水利設施。
3、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3.1 可持續發展方式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重視,傳統土木工程建設所產生的垃圾和對能源的損耗,已經得到了很多國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改變了土木工程的傳統工藝,開始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將會在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以及后期的拆除過程都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進行。
3.2 高性能材料的發展
鋼材將朝著高強、具有良好的塑性、韌性和可焊性方向發展。如何合理利用高強度鋼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復合材料也將向著輕質、高強、良好的韌性和工作性方面發展。
3.3 計算機應用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和結構計算理論日益完善,計算結果將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從而更能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并保證結構的安全。人們將會設計出更為優化的方案進行土木工程建設,以縮短工期、提高經濟效益。
3.4 環境工程
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異的影響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土木工程與環境工程融為一體。城市綜合癥、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間題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又無一不與土木工程有關。較大工程建成后對環境的影響乃至建設過程中的振動、噪聲等都將成為土木工程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綜上所述:向節約化發展和和諧發展將是我國土木工程建設發展的一重要的趨勢。通過對我國土木工程建設的發展現狀、發展機遇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土木工程建設在未來的實踐中,將會取得更好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祝彩霞劉慧《淺析土禾工程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
[2] 孫世國《21世紀土木工程發展趨勢芻議》
[3] 徐偉良,蔣菡等.淺談高職土建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構建.高等職業教育網
[4] 王鳳君,杜國城.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建筑專業的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
[5] 程宜康,魏宣燕.高等工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與教學體系探索 職業技術教育
篇6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業4.0;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前言
在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增大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應于工業和制造業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是極大重視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我國出現很早但仍處于初級水平,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逐漸加大,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本文就當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困境進行研究,提出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一、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2011年以來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提出工業4.0概念,2014年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的概念。為了縮減我國經濟與制造業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要進行傳統經濟與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工業的4.0版本。要轉變以追求“低附加值、產量”為標準的傳統經濟模式為以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高質量、創新與創意”為目標的新經濟模式,就必須要注重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的主要途徑是職業教育,近年來我們不斷學習德國的“工匠制度”、日本的“精細化作業”及美國產業工人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以期建立新的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迅速膨脹和發展,但是這些較傳統的職業教育偏于“小職教觀”。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學校理論教育,更需要社會、企業、政府等主體的參與;這樣與之對應的“大職教觀”就發展起來并深刻影響著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
5月19日國務院頒布《中國制造2025》發展綱要,明確了九大戰略任務和十大重大領域打造制造業強國地位,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這樣背景下,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培養就顯得非常迫切,適于當下的“大職教觀”職業教育模式必將迎來蓬勃的發展和新的突破。
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了成就,技術進步迅速促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其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職業教育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下,職業教育也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但是限于社會的大氛圍,職業教育的發展亦存在困境和瓶頸。
(一)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就
1、職業學歷教育體系逐漸完善:我國普通學歷教育體系經歷三十年的建設比較完備,但是職業教育很長一段時間不受重視,中職和高職教育近年才有較大發展。由于市場和社會的推動,國家教育部進一步將普通本科院校劃分為應用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無疑這也是一種職業教育的延伸并豐富了職業教育的學歷體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設專業碩士學位,這更顯示對應用和職業教育的學歷突破。這樣,我國的職業教育學歷體系逐漸完備,理論上職業教育從中職到研究生教育的連續性通道被打通。這奠定了高技術人才培養的基礎,對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基本保障,亦顯示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空前重視。
2、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逐漸加大: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政策支持:在職業教育的申辦、建設用地、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及社會對接幫扶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支持。截止2014年,全國高職院校數量是1327所,中職院校是近2萬所,未來規劃應用技術型大學600多所。②財政資金支持: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導下,國家大力增加對職業院校的資金投入,其別是一百所的高職示范性院校。這一點,可以通過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硬件和軟件的迅速發展得到驗證。
3、社會、企業的積極參與及影響逐漸加深:職業教育重視的是實踐應用及技術培訓,因此社會、企業的參與是必須的。只有通過在企業的實踐鍛煉,研究創新才能具備高素質及形成高技術,因此企業的參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近年高職院校在教學方式上、在培養模式上進行了改革,邀請企業走進課堂、與企業一起制定“訂單式培養”等舉措體現了市場機制影響的不斷加深。未來,與企業的緊密程度就決定著職業院校的發展水平。
(二)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
1、重視理論教育的現狀未根本改變:囿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職業教育傳統上較為重視理論教學。雖然,時代的發展要求改變現狀,但是由于教師的素質、學校的實踐條件、社會和企業影響性的限制,實踐教學在開展中困難重重,其層次、深度、廣度的進展效果都不佳。
2、企業參與的主體地位未完全凸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來是職業教育的教學關鍵,企業甚至應該具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但是,現狀顯示:企業參與的普遍積極性不高,主體性更不能凸顯。在企業接受師資培訓、學生實訓和實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3、國家的職業教育缺乏創新的制度建設:企業的參與性與職業院校的管理體制都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教育制度創新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探索。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是因為不能獲得太多利益,院校管理體制固化是因為行政化的根深蒂固,在現代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不能破除這兩大難題就不能培養出有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國家就沒有進步的動力。職業教育制度的創新是一項迫切的重大課題。
三、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篇7
一、汽修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現狀(企業需求)
汽修產業是一個傳統產業,中國加入WTO后,汽修行業得到了空前發展。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企業對汽修熟練工人的需求激增,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隨著汽修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層次、多形式的特點,尤其是對技術拔尖、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增長是一個新的趨勢;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空前繁榮,大量的汽修企業,需要大量的汽修人才,這是汽修人才需求的一個新的格局,對中等汽修職業學校而言,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生存空間。
二、深入市場,使教學和企業緊密接軌
顧名思義,職業教育是給予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以就業、轉換職業或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術水平為目的的教育。職業教育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與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企業迫切希望職業學校能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來充實自己的職工隊伍。為此,如何把學校的教學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緊密接軌才是專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1.汽修學校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1)校企結合。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必須去了解當地汽修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方向,了解企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校企的聯合辦學。為及時協調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學校與企業要安排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管理,學校與企業定期會晤磋商,學校組織進行參觀學習,企業派專業技術人員來校兼課,學校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實踐,這樣培養方向明確,才能切實培養為自己所用的專業人才。學生在校系統學校后,就完全可以以企業熟練員工的水準真正踏上工作崗位,發揮各自的作用。校企的聯合辦學,按企業需求方向開展專業教學,才能實現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培養。
(2)“訂單教育”。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與行業需要、行業考核標準緊密結合。學校要以“面向市場經濟,面向勞動就業”為辦學宗旨,實行訂單制教學模式,按照企業的要求定向培養人才,企業則在學生畢業后招收相應的畢業生到各自的工作崗位。
2.加強教學實踐活動,改善教學設施設備
汽修專業有其獨特的專業化要求,實踐性強是最基本、最突出的特點,特別是職校學生就業率主要靠得益于技能優勢。與大學生、研究生比,技校畢業生的理論基礎知識肯定要差,但是若學生技術基礎堅定、動手能力強的話,到企業后馬上就可以到生產線上獨立操作,這樣才會深受企業歡迎。因此要突出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確保為企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學校培養的學生應該為企業直接所用,但是有些學生到企業后連一些常用設備都不會使用,甚至于連設備名稱都不知道,這也是中職汽修專業教學中的一個現狀――教學設備相對落后。職業學校要直接為企業服務,應該與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行業發展動向是學校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在服務上能與企業接軌,在設備的配備方面也應該等同于企業,乃至領先于企業。
3.提高專業實踐課教學質量
職業學校的定位是培養技術人才,而實踐課對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因此,實踐課要從培養動手能力出發,把課堂講授與實踐操作充分結合起來,教學中要注重實例分析、技巧的應用。汽修專業實踐課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操作。教師在演示實踐中可先分步操作,再連貫操作,邊操作,邊操作說明原理,要讓學生看得見、聽得明。要把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通過實例的分析和技巧的應用,可以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4.加強師資的培養,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篇8
關鍵詞:地方高職教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自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概要》以來,各地中高職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綱要中指出,高職教育需轉變理念,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地方經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高職教育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比如,地方高職教育,特別是偏遠地方的高職教育,其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專業結構老化,同質化嚴重,缺乏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部分高校采取與本科院校相似的培養方案,重理論輕操作,學生動手能力弱,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高技能人員要求,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削弱了區域內企業的競爭力。高等職業教育是與區域經濟的產業、就業之間的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地方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發展,是兩者亟需解決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1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根據《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中提供的數據,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指標主要有區域經濟實力競爭力、產業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國民素質競爭力、國民生活水平、基礎設施競爭力、金融競爭力、環境競爭力等組成。從上面可以看出,區域經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都需要以人力智能資本為基礎。地區性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助于提升該區域內人力資源水平,有助于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有助于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助于區域經濟創新驅動。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為高職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結構變化可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結構調整,也為高職院校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打下基礎。因此,地方高職教育系統和區域內企業系統就必然形成關聯,從而有可能產生耦合和協同的;同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區域經濟創新發展也有必要產生耦合和協同的。
2我國高職教育和技術人才現狀
了解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是建立現代職教體系的基礎。在近十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到2011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1215所,招生人數達313.4萬人,在校生964.8萬人;職業高中4856所,職業高中在校人數達681萬人,但近年來職業高中的數量日趨縮小。從高職院校省際分布來看,中東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高職院校超過60所,四川、河南等10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職院校在40-60所之間,吉林省等12省(自治區、直轄市)為19-40所,另寧夏、青海、及海南等四省高職院校少于19所。從在校生的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全國高職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別為45%、39%和16%。從產業布局看,第一產業的專業在校數最少,僅占1.8%,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在校生人數分別為45.8%和52.4%。職業教育的人才儲備為各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較好的人才支撐。“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轉型的關鍵期,各區域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技術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特別是一線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經濟轉型的方向和改革深度。一切都因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經濟發展顯得嚴重滯后,基層管理、技術及服務工人難以滿足企業崗位的需求,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要解決“高技能人才荒”的問題,必須使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牢牢把握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把企業緊缺人才作為學校培養人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能根據經濟發展趨勢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職業人才教育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3構建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
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交集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科研技術、協同創新等方面。校企合作是兩者產生協同效應的基礎。兩者的協調發展需要在下面幾個方面實現對接:高職院校實現與地區明星企業對接;學校專業群建設與企業崗位群建設對接;課程標準與企業能力需求對接;實習實踐過程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與行業要求對接;學校指導老師與企業技能型員工對接;人才考核制度與企業質量管理對接;校內學習與職工終生學習對接;教內基礎建設與企業外部工程對接。
3.1地方高職教育與區域內企業行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協同
人力資源是兩者協同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要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讓教師、學生走出去,讓企業專家走進來,在最大程度上實現雙方資源的共享(人、物、文化、管理方法與手段及職業理念等)。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從傳統行業向高技術與新興產業轉變,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地方高職院校在技能型人才供給量上與區域經濟企業的需求上要協同,專業設置要對口、畢業生數量與質量要對口。地方高職院校與區域內企業所需技能型人才在文化素質協同,要求高職院校在學校與專業建設過程中、在培養過程中,引入企業文化建設,使學生從“校園人”向“企業人”的轉變在學校完成。地方高職院校可為社區再就業教育、企業轉崗培訓以及在職人員的學歷提升創造便利條件,提升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支撐能力與發展潛力,更好的為區域經濟服務。高職院校與區域內企業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協調:供需協同、企業文化素質協調、再教育發展協同。供需協同不但可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避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脫節。企業員工的職業道德與素質關系企業文化的建設,關系企業內部的和諧,關系企業創新驅動的原動力,關系人才對企業和職業的認同感。終生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高職院校需要新知識、新技術的更新,區域內企業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為企業員工再教育提供服務支撐。
3.2高職教育與區域內企業行業在科研技術方面的協同
高職院校擁有一批技能熟練、科研創新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與區域內企業的合作,可加速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的轉化應用,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同樣,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在引入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推廣應用需要雙方的協同,這種協同不但能使科技成果更快轉化,而且在轉化過程中,雙方科技人員在研究能力上可得到互補,提升雙方的研究能力和應用能力。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可參與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并掌握企業在技術方面要求,使學生技術能力滿足企業的要求。基于此,高職教育要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和發展趨勢,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趨勢,創造一種良好的人才創新環境和經濟文化環境氛圍,改善區域內企業競爭力,促進本區域企業的發展。
3.3高職教育與區域內企業行業在協同創新方面的協同
創新性人才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創新也是高職院校重要屬性之一。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企業的發展向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等方面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必需人才系統的支撐。高職院校實現與區域經濟內企業的對接,需要在機制、管理、理念、載體、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創新。首先要在辦學機制上創新,由“閉門教書”到“開放辦學”,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建設和評價體系上與企業進行交流溝通。同樣,對于企業要建立互聯互通的合作培養機制,達到雙方共贏。其次在管理上創新,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改變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勢在必行,與企業建立協調部門,加速兩者在創新上的融合提升。從發展思路來說,高職教育面臨招生生源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企業面臨“用工荒”和“高技術人才荒”的壓力,雙方應各取所需,互補共存。在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加速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應針對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機遇,進行專業結構調整,特別要注重一些新興行業的發展動態,區域內企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可以利用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與其合作加速企業的升級過程。雙方可以采用共建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共建人才培訓基地、共建信息資源庫,共同承擔省、市各級各類項目攻關,開展技術交流和知識共享,促進企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4結語
地方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區域經濟提供物質基礎,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地方職業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兩者的協同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動態發展的。校企合作是雙方協同作用的基礎,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高職教育與企業合作相比發達國家仍是低層次的合作,甚至很多無疾而終,雙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機制以及效果評價難以達成共識,與此相關的研究和實踐還有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年度報告[R].2009.
[2]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3).
[3]張天波.現代職教體系協同現代產業體系的機理探析—以廣東省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14(5).
[4]周鳴陽.基于杭州區域經濟視野的現代職教體系探索—以杭州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7).
[5]朱冬輝等.區域經濟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方法[J].統計與決策,2013,(18).
篇9
關鍵詞 國內外 高職教育 實踐教學 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1 國內外實踐教學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因此,職業教育得到了高速發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模式。而國外一些國家教學模式中在實踐教學方面超前于我國。例如,德國以企業為主導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為中心的高職實踐CBE教學模式,澳大利亞TAFE的實踐教學模式等在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都各有特色。
從國內外的實踐教學的發展趨勢來看,實踐教學將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比重在增加,做到“理實一體化”;第二,實踐教學的運作更加社會化、市場化;第三,適應終身教育的發展潮流;第四,配合開放式教學方式的實施,實踐教學的時間、場所和形式更加靈活。
2 國內外實踐教學的應用與分析
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一種以職業綜合能力為基礎,以勝任崗位要求為出發點,將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通過合作教育對學生雇員進行實訓和考察以便選拔優秀雇員,從而達到共贏互利的教學模式。
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是根據產業的需要,由行業培訓咨詢機構制定和開發,經國家培訓署批準的能力標準或培訓包進行課程開發,經認證機構的認證并注冊,形成教學模式和考察評估體系,對學生的水平進行評估,對評估合格的學生頒發相應的國家資格證書。既可向社會輸送持有不同等級證書的實用人才,又可以公平公正地輸送人才到高級學府深造,還可以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特殊教育需求。
德國的FH(Fachhoch Schule),我們稱之為“雙元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代表,最初是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術工人和技術員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后來,德國的職業學院把它引用到了高等職業教育中,取得了優質的效果并為許多國家所仿效。所謂“雙元制”是指“一元”為企業、另“一元”為高職學校,其主要內容是,培養一名合格的實用人才,須通過工廠、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大系統的密切合作來進行。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依托,實踐為核心,把學校設在工廠里,把教室搬進車間里,學生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理論和專業技能并做到學校與企業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實現了培訓功效的“五合一”。
國內高職教育針對近些年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過程中也吸收了國外成熟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例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所采用的“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國內高等院校的多方肯定和認可。(見圖1)
3 國外高職教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1)共建實習基地,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企業與學校雙方根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贏”的原則,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方式。校企雙方人員相互兼職,在達到雙贏的基礎上形成了實踐教學體系的良性循環。(2)加大校內實訓基地資金投入,積極申報實訓基地建設支持資金,改善校內實訓實習條件,購買設備,軟件,開發課程,完善職業環境,建立校內開放性實訓室,提高學生實訓實習積極性,增加校內實訓時間。(3)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規范實踐教學管理。積極鼓勵和引進一批實踐技能較強的工程師到學校擔任實習骨干教師,特別是對專業教師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鼓勵專職教師到企業兼職,以鍛煉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得實踐教學具體化、規范化。
4 結語
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是高職教育的主體教學,而實踐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實訓、實習等教學環節鞏固并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結合高職教育的特殊性,我國在高職教育發展的道路上應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職業教育體制,使培養出的高職高專人才能夠適應當今的國際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建勛.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國際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34).
[2] 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10
關鍵詞: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
作者簡介:孟凡華(1978-),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2016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吉林省面向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編號:2016ZCY127),主持人:孟凡華。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4-0013-0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職業教育系統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職業教育科學研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引擎”,開展職業教育科學研究是豐富職業教育理論、促進職業教育實踐發展的重要舉措。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單列學科,是我國教育類研究項目的權威品牌,對教育研究的發展起著導向和示范作用[1]。對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進行統計與分析,可以看出當下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現狀與熱點,了解職業教育科學研究的總體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數據來源
為保證數據統計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本文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官方網站公布的立項課題數據為樣本,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節點,選擇2011-2016年的立項課題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主要關注立項課題的層次與數量、課題立項單位的性質、課題立項單位在各省的分布、立項課題的研究領域、立項課題主題的高頻詞。數據處理的方法主要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中所指的職業教育范圍比較寬泛,涵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成人與繼續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其中,分析數據不僅來源于職業教育學科的立項課題,也包括其他學科中立項的與職業教育相關的課題。
二、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立項課題層次與數量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分為國家重大課題(2015年新增)、國家重點課題、國家一般課題、國家青年課題、教育部重點課題、教育部青年課題。其中,國家重大課題和國家重點課題占比極小,教育部重點課題占比最大,國家青年課題和教育部青年課題占比相當,立項數量僅次于教育部重點課題(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
2011-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各類立項課題共有2587項,其中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類立項302項,立項百分比為11.67%。依據職業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四大類型來劃分,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中,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占比非常低。而在國家重大課題立項方面,職業教育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
從年度立項數量來看,立項課題的數量總體上是增長的。2011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共立項402項,2013年增加到440項,而2016年達到479項。從職業教育課題立項數占總體立項數的比率來看,2013年最低,職業教育類課題僅立項39項,占比8.86%,遠低于11.67%的立項率;而2016年最高,職業教育類課題共立項66項,占比13.78%;其他四個年度基本均衡(見表1、圖1)。
(二)課題立項單位的性質
本文將課題立項單位性質劃分為教育行政部門、科研機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開放大學和廣播電視大學6類。相應的統計結果見表2。
在職業教育科學研究立項單位性質方面,占據著主體地位的是本科院校。6年間,本科院校共承擔了163項職業教育的課題研究工作,占職業教育立項課題總數的53.97%,超過了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半壁江山”。而且各年度數據基本均衡,總體上處于一個遞增的態勢。2011年,本科院校共有21項職業教育類課題立項,而到2016年,這一數量達到了35項。本科院校在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地位不斷鞏固。
高職院校的立項課題數在職業教育類課題立項中處于第二位,6年間共承擔了92項課題研究,占比為30.46%。但從年度分布來看,2011年以來,立項課題數量是減少的,特別是在2013年,全國僅有7所高職院校有課題立項,在全國1000多所高職院校中,比例非常低。此后3年立項數量逐步增加,但都沒有達到2011年的立項數量。
教育行政部門在2015年有一項課題立項,考慮其基本上不從事科學研究的特殊性,可以忽略。而中等職業學校科學研究能力最弱,6年間僅有6所學校獲得課題立項資助,占比為1.99%,其中在2011年和2014年這一數據為零(見表2)。
(三)課題立項單位在各省的分布
通過χ耙到逃立項課題在各省分布情況的統計,可以了解我國各省區市職業教育研究水平的具體情況。表3以各省區市為劃分單位,對2011-2016年職業教育類立項課題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
2011-2016年,在全國大陸31個省區市中,有29個省區市獲得了職業教育立項課題資助,但數量并不均衡。總數排在第一位的是浙江省,立項總數為33項,占比10.93%。其次是北京市,立項總數為29項,占比9.6%。上海市、天津市、江蘇省分別以26項、24項、23項排在第三、四、五位(見表3)。
2011-2016年,內蒙古和青海沒有職業教育類課題立項,數據為零。、寧夏和海南只有在2012年各獲得一項資助,其他年度數據均為零。甘肅在2013年獲得一項資助,其他數據為零。另外,吉林、廣西、云南在6年間各立項2項課題。這些省區市在立項課題數量方面排在后幾位。
(四)立項課題研究領域
本文將2011-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職業教育類立項課題的研究領域分為職業教育理論與政策、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國際比較、其他類,統計結果見表4。
數據顯示,在立項課題的研究領域,對職業教育理論與政策的研究占據著主體地位,6年間立項課題數量達到了109項,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分年度來看,除了2011年以外,其他各年度在這一領域的立項課題數量都居于第一位,2016年職業教育共立項課題66項,而對職業教育理論與政策的研究立項數量就達到了30項。
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也占據著重要地位。6年間共有73項課題獲得立項,占比24.17%。但從各年度分布來看,2011年和2012年立項數量較高,從2013年以來開始減少。另外,農村職業教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分別立項35項、31項。值得關注的是,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是近幾年興起的研究熱點。2011年沒有立項,2012和2013年各立項2項,而在2014年立項數達到了11項,屬于“井噴式”增長。這與國家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政策導向相關。
與中等職業教育相關的研究依然薄弱。6年間,僅有11項課題研究領域與中等職業教育相關,在可劃分的領域中排名最后位。從年度分布來看,在1-3項之間徘徊,最高立項數量沒有超過3項,這一點需要引起關注(見圖2)。
(五)立項課題主題的高頻詞
對職業教育類立項課題研究主題的統計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當前職業教育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有助于把握當前的研究熱點與重點問題,對于今后開展職業教育研究、明確研究方向與研究選題大有益處。本文對立項的302項職業教育類課題進行高頻詞分析,結合立項選題的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將一項課題確定一個中心詞,因涉及樣本較多,故本文只選出排在前十位的高頻詞。
根據歸類整理發現,立項課題的十大高頻詞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農民工教育與培訓、終身學習體系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課程建設、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質量監督與評價、教師發展。具體頻次見圖3。這些高頻詞是近幾年職業教育的研究熱點,也是職業教育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相關結論
文章分析的對象――2011-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是我國職業教育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但作為職業教育研究項目的一個重要資助來源,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雖然在數據統計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登記誤差與歸類誤差,但上述數據在總體上已經揭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后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整體面貌,便于我們分析職業教育研究發展的主要特征與發展趨勢。
(一)職業教育科研能力不斷提高,但地位依然較弱
一直以來,關于職業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的問題頗有爭論。2009年11月16日、23日,《中國青年報》先后刊出了《誰說高職院校不能搞科研》和《勿讓科研成為高職院校的“短板”》兩篇文章。文章刊出后,引起了職教界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2]。自此,開展了“職業院校要不要搞科研”問題的討論。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但是,在爭論中,職業教育科研一直在前行。2011年6月,首屆全國職業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在天津召開,強化了職業教育科研的地位與作用。從2011-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可以看出,近幾年,職業教育研究的項目數量總體上處于一個穩中有升的態勢。特別是在2016年,課題立項數量和占比都達到了最高值。職業教育科研能力不斷提高,但與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較,地位依然較弱。下一步,應當加大對職業教育科研立項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服務于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本科院校是業教育研究的主體,且地位不斷強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形成了覆蓋行政機關、研究機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開放大學和廣播電視大學等不同部門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隊伍。從2011-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科研的主力集中在本科院校,本科院校開展的研究占據著主體地位,比例達到了53.97%,超過了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半壁江山”,且數量逐年增長,地位不斷強化。此外,高職院校的研究排在第二位,占比為30.46%。而研究能力較弱的為中職學校,6年間僅有6所學校立項課題,占比僅為1.99%,其中在2011年和2014年這一數據為零。實際上,本科院校的科研人員開展職業教育研究,可以提高職業教育科研的理論性,拓寬職業教育研究的視野,但因研究人員缺乏職業教育特色,針對性不強。而職業院校的教師和研究人員雖然對職業教育的具體問題有很強的感知,能夠在研究中針對具體問題開展應用研究,但因其理論基礎往往相對薄弱,會影響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3]。
(三)從地域分布看,職業教育研究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相關性
職業教育研究不僅需要一支有志于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學科隊伍,而且需要充足的科研資源,如經費、硬件、軟件等。沒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職業教育研究就缺少了一個關鍵要素。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是開展職業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二者缺一不可。在29個獲得了職業教育立項課題資助的省區市,以絕對優勢排在前五位的分別為浙江、北京、上海、天津、江蘇。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職業教育發展程度非常高,在全國處于“排頭兵”的位置。
其中,值得一提的為貴州省和新疆自治區。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9+3”政策的推動下,這兩個地方的職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相應的,研究能力也不斷增強。兩個省份在2011-2013年間,課題立項數量為零。但在2014-2016的3年間,各有5項課題立項,體現出了其發展勢頭的強勁。
(四)職業教育研究與政策導向、熱點問題的相關性較高
從職業教育研究的領域和高頻詞來看,職業教育研究受到社會熱點問題的左右。從立項課題研究的范圍來看,對職業教育理論與政策的研究占據著主體地位,6年間立項課題數量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都是近幾年增長的研究熱點。
與主題選擇來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農民工教育與培訓、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等,都是近年來職業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國家政策的強化使職業教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寬松、開放的學術研究氛圍帶來職業教育研究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曾天山,丁杰,張彩云.從戰略高度提升教育研究質量――基于2010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鑒定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1(7):47-53.
- 上一篇:老年呼吸系統疾病
- 下一篇:能源與動力工程的認識